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出台,钢铁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已经变得十分清晰,可以肯定的说,中国钢铁产业已经进入了大洗牌时代。
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面临着这样几个严峻的问题:钢铁产能过剩;市场无序竞争;产业布局不合理;原料分配不均。随着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国内外市场环境的恶化,这些问题日益凸显,的确已经到了不得不大刀豁斧改革的时候了。从去年的淘汰落后产能,到大力推动钢企之间的兼并重组,再到“十二五”的钢铁工业规划,无不体现了中央改革的决心和力度。
首先从钢铁企业入手是非常明智的,因为在整个钢铁产业链中钢铁企业正好处于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工信部提出钢铁业在“十二五”期间的首要任务就是兼并重组。前10家钢铁集团的产能比例从目前的48%提升至60%,并培育3-5家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企业,6-7家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钢铁产能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幅提升不但有利于重塑国内钢铁市场的竞争秩序,更有利提高国际合作与原料采购的筹码。
其次钢铁企业之间的重组与改革,必然会带动和加速整个产业链的洗牌。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观察,目前为了扩大利润的来源和市场影响力,各大钢铁企业早已大规模向一级市场渗透,并不断地向下游的深加工等领域扩张,一级代理的市场逐渐被压缩,压力只能不断向下传导,二三级代理的日子将会更加煎熬,随着成本的不断提高、价格的不断透明,以及钢价倒挂的常态化,将迫使部分实力较差的钢贸企业逐渐淡出市场,钢贸企业数量有望大幅缩减。再回到上游的原料环节,从2009的‘胡士泰案’就可以略见一二,中央早就有心整顿铁矿石进出口领域,但由于牵涉太广,而且原料进出口领域只是‘疥癣之痛’,并非问题的根本,因为需求的无序竞争,必然会导致供应市场的混乱,只有需求建立了秩序,再回过头来整顿供应环境必然会事半功倍。
当然,在洗牌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来自方方面面的的困难和阻力,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钢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不但关系着国计民生,更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所以一些局部的利益得失必须服从于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至于中国钢铁产业的改革能否取得即期目标,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自去年以来,我国钢铁出口受到了国内外价差缩小、人民币升值、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政策等国际经济和国家政策的影响,由于多种因素的交织,钢铁出口出现了增降不稳定的状况。据海关统计,2010年钢材出口4256万吨,同比增73%;进口1643万吨,同比降6.8%。从月度进出口数据来看,出口方面,钢材出口量从年初逐步上升,到6月份攀至高峰,而后逐步下滑,7、8月份连续两个月大幅下滑,随后的几个月,月平均出口量保持在300万吨左右,虽有所回升,但仍维持在较低水平,全年钢材出口“中间高,两头低”的局面已然确立。进口方面,我国钢材进口量长期维持在月进口量130万吨、年进口量1000多万吨的水平。2010年我国钢材出口增幅显著主要是由于2009年钢材出口基数偏低所致,而今在外部承压、内部政策不给力的大背景下,2011年我国钢材出口有可能下降。
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分析认为,影响钢材出口的因素颇多,主要概括为三大类,一是国际经济状况,二是国家政策导向,三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蔓延。此外,钢材国内外价差缩小、人民币升值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造成的成本压力也使得出口环境日益恶化,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致使全年钢材出口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局面。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内“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国内政策不给力也让钢材出口道路上平添荆棘。”根据海关数据,2010年1~12月我钢材出口量分别为289万吨、249万吨、333万吨、431万吨、494万吨、562万吨、455万吨、280万吨、301万吨、286万吨、291万吨、285万吨。由此可明显看出,去年我国钢材出口走出倒V曲线,而转折点恰是自去年7月15日起我国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政策。今年1月底,出口退税调整传闻再度袭来,政策面不确定因素陡增。据相关报道,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正在酝酿再次降低和取消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正在研究中的降低出口退税率的种类仍以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两高一资”产品为主,可能会涉及到橡胶、有色金属、钢材、建筑用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