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混凝土企业遍地开花,数量迅速增长,单体规模小,市场竞争激烈。据统计,1990年全国35个城市只建成了100个搅拌站,到2003年发展到1359家,2010年估计已超过4000家;混凝土产量也从2003年的不足2亿方增长到2010年的9.6亿方。
砂石配置是混凝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到总量的3/1。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建筑工程对砂的要求量日益增加,但河砂作为一种地方资源,短时间内不可能再生,在我国不少地区出现天然砂资源逐步减少,甚至无天然砂的情况,混凝土用砂供需矛盾尤为突出,而砂的价格越来越高,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进展。
目前对代替河砂材料研究较多的是人工砂,也叫做机制砂,机制砂是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通过合理利用机制砂中的石粉、调整混凝土的砂率,可以配置出和易性很好的混凝土,普通混凝土配比设计规程的配比设计方法完全适用于人工砂。正确使用人工砂的混凝土密实度大、抗渗、抗浆性能好,其它物理力学性能和长期耐久性均能达到设计使用要求。人工砂特别适合于配制高强度等级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
混凝土行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大中城市(尤其是东部地区)产能过剩严重,利润低,回款差;中西部地区和二、三线城市发展较快,利润较高,但仍然面临因回款率低而导致的现金流问题。
由于行业集中度低,市场秩序混乱,再加上原材料、开发商等上、下游的强势,很多企业以低价格,高垫资来获取订单,且往往靠牺牲质量来控制成本,从而导致行业利润低、应收账款高,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行业人力资源整体水平较水泥等其他行业差,技术、营销等专业人才匮乏,制约行业发展。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研发水平较低。混凝土产品具有本身不能储存、运输半径短、保供要求及时等特点,使它区别于水泥、钢材等建材产品和单纯的建筑施工行业,而更应该成为一个服务行业。大部分地区混凝土行业缺乏整体规划,在市场准入、质量管理、运营管控等方面的标准化程度低,优秀企业想要做大做强比较困难。
发展趋势
产能集中度将大幅提高,从分散化向集团化发展;从重数量向重品牌发展,注重质量效益;国家将提高准入门槛,强化资质管理,质量和环保要求都将提高;市场逐步规范,竞争秩序变好,利润低,应收账款高的问题将逐步得到改善;混凝土企业将寻求上下游产业链延伸,除控制上游砂石骨料资源外,随着住宅产业化的发展,预购件将成为混凝土企业的下游发展方向。
对国内混凝土行业的几点建议
行业主管部门应研究各地区混凝土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强化混凝土企业在土地、资质审批、质量控制等环节的标准化管理;行业内应多沟通交流,强化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起良好的市场秩序;大企业应有责任感,积极参与行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