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政策以来,成效显著,但这并不意味着是节能减排工作的结束,而是预示着将迎来新的开始。“十二五”规划纲要上提出,“十二五期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我国正在逐渐形成一个包含气候变化的环保节能体系。然而,随着目标提高要求,规范标准,我国节能减排中的问题日趋凸显,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一、节能减排漏洞很多。2009年12月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做出承诺我国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碳强度相比2005年下降40%~45%,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为此,“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并对企业提高节能减排能力提供了很多专项支持。大量专项资金的投放有力的推动了节能减排醒目的顺利进行,但是专项资金挪用、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没有完全杜绝、落后产能淘汰不彻底等问题,也在政策实施的同时凸显出来。
二、节能减排困难很多。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发展初始化阶段,粗放型产业在我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强制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会导致很多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锐减,并造成大量失业。缺少相应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企业和地方政府节能减排的动力非常不足。09经济危机中,我国实施的扩大内需的政策也让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死灰复燃。地方政府为了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纷纷实施强制性的限产、限电措施,应付了事。市场引导不足,由于节能产品价位偏高,一般家庭不会主动选择节能产品。
三、节能减排目标艰巨,形势严峻。点差显示,去年,我国能耗强度进一步降低,单位产值能源消费量下降4%。但是,我国能源消耗强度仍偏高,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刚性的能源需求在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成为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发展的潜在瓶颈。面对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中国必须坚持节能减排优先的原则,加强对节能服务企业的扶持,加快对高耗能、高耗材、高排放、低效能产业的技术改造。
|